自小热爱 独具特色 关注家乡关注人民 老兵巧手刻出幸福生活

修建水渠的惠安女,担着水桶浇菜的农妇,岸边盼望归人的渔女,树下演奏的南音艺人……走进惠安县文庙,一幅幅刻纸画栩栩如生,红艳喜庆。这是87岁老兵程胜辉的作品展,充满浓浓的家乡生活气息。他自学成才,多年来刻刀不辍、笔墨不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人生路。



自小热爱 将小人画贴满墙壁


程胜辉小时候喜欢看报纸、杂志,每当看到生动有趣的小人画时,他便将其轮廓描摹到纸上,再一点点细心地剪下来,逐一贴在墙上。“那时候画得很简单,就是一个圆头小人儿做着各种动作。”老人一边回忆一边情不自禁地模仿起那些动作。很快,家中的墙壁就被他贴满了这些小人画,父亲生气地叫他撕下来,他却乐此不疲。


初中时期,学校开设美术课,老师的教学不算特别专业,但依旧激发了程胜辉的绘画天赋,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我对什么都好奇,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常常能从中品出一种别样的韵味。”掌握了初步的绘画基础后,他开始挨个给身边的人画肖像,捕捉他们的动作和神态。


军旅生涯 自学成才艰苦创作


1958年,程胜辉入伍参军。部队里生活条件简陋、训练任务繁重、作息管理严格,他只能在晚上腾出一点时间,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在山洞的坑道里,他点着一支小蜡烛,艰难地趴在床铺上创作。


没有专业的刻刀,便自己制造工具。他试过将废弃的钟表发条磨薄,也试过把铁线敲扁作为刻刀头,但效果都不理想。之后,他发现剃须刀片既锋利又轻薄,于是灵机一动,把刀片分割成小块,又将筷子折成两半,将两者进行组合,这把简易的“刻刀”一时成了他的称手工具。


部队的生活也能带来许多创作灵感。有一次,他躺在床上,想到白天军人为练习臂力,持枪在枪头绑板砖的训练画面,便立马从床上坐了起来,创作出作品《练》。过春节时,他裁刻了一幅两个小孩献花给解放军的作品,名为《贺新年》,没想到被刊登在报纸上,“这是我第一幅见报的作品,对我的鼓励很大”。


渐渐地,他在刻纸艺术中感受到无上的快乐。从军期间,他先后创作300多幅反映战士战斗、训练生活的作品,其中100多幅(次)被《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选用刊发,多幅作品参加全国、全军举办的展览。



独具特色 关注家乡关注人民


1969年,程胜辉转业回到家乡,在惠安县广播站从事采编与播报工作。工作期间,他在惠安各地走访,见过辛勤劳作的农村妇女,也亲历过大型工程的修建,这些经历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1998年退休后,有了更多时间,他在一方小小的阳台上延续自己的创作生涯。“创作是一种乐事,也是美的享受。”他忘我地投入刻纸创作当中,构思、画图、定稿、细化、裁刻,创造力十分旺盛,常常三五天就能完成一幅全新的作品。


这个时期,程胜辉创作了大量以惠安女为主题的作品,歌颂劳动妇女吃苦耐劳、淳朴贤惠的美德。他从渔家女卖鱼称量中获得灵感创作《买卖公平》,以修建曲江渡槽为题材创作《惠安女》,以农村妇女喂养孩子为场景创作《母子情》……他的作品取材于现实,又融入不少自己的巧思,既写实又不失新颖。在《巾帼不让须眉》一作中,他刻画男与女各执扁担一端,通过视觉及人物大小的处理,突出惠安女的形象,又加入拍掌的小孩和喝彩公鸡,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谈及创作风格,他坦言,自己身边没有老师或同行,几乎完全靠自己摸索,常常是“想到便做了”,对线条的处理更是不拘一格。在近期的创作中,他尝试将木刻版画黑白对比的手法运用到刻纸中,让作品更加立体饱满。他说,之后将继续摸索,融入更多元的艺术进行创造,希望能结合惠安的风土人情,裁剪出一幅灿烂辉煌的家乡画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类目录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