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念光: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体系设计、整体布局、系统完善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国家科研能力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放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全局中加以运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征程如何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强化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地位作用、建设路径、发展方式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切实把这一事关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战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但我国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因此,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传承和用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法宝,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与力量组织,加紧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卡脖子”问题,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成为重中之重。

现实定位是国家层面建制化科研力量。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人民生活福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使命导向科技创新的关键组织实施者,是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重大科技问题的主力军,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和承载国家战略使命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把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持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使命任务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任务要求,自觉扛起创新驱动发展的使命担当。国家实验室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科研机构要加快建设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核心标志是能够产生战略性科技成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科技较量已经演化为由基础研究、共性基础技术、基础科学教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构成的系统能力对抗。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主动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形势变化,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在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未来技术先导性研究、产业通用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重大与关键科技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技术难度大、需要大规模协同攻关等特点的战略领域集中发力,催生一批能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国家战略目标实现、代表国家科技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产出。

二、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推进科技创新范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源于科技创新范式转换。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精度显著加强,科技创新范式也随之发生颠覆性变革。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创新资源集中攻坚,从根本上解决创新资源和力量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才能跑赢“抢占科技制高点”这场世界变局争夺赛,更好适应国际科技竞争的需要。

抢抓科技创新范式转换主导权的必然。随着科学研究进入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大科学新阶段,只有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才能更好地掌握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的历史主动。特别是重大科技创新具有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等特点,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是系统性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形式,更要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自身的强大组织机制,强化在基础研究领域、前沿交叉领域、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引领性布局。

增强科技创新范式转换内驱力的应然。面对我国科技创新由原来的学习型、追赶型向并跑型、引领型转变的新趋势,只有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层面统筹布局并推动实施,才能更好地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注重“1+1>2”的集成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用体系化的竞争优势、集约化的资源配置,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突破科技创新范式转变制约点的使然。瞄准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适应并引领科技创新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的新模式,只有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特别是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的发现与有效识别机制,积极探索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军令状”“里程碑式考核”等更开放的选人用人制度,才能着力破解我国科技领军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总体储备不足,战略科学家与团队缺乏,吸纳全球顶尖人才不够,培养体系和人才引进缺乏针对性等矛盾问题。

三、聚力打造科技创新“国家队”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关键所在


从历史经验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科技走向自立自强的重要法宝。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新型举国体制中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牵头组织者,要着力破解当前存在的部分科研机构主责主业不聚焦、使命任务与创新要素配置不匹配、服务国家战略急需不到位、治理机制不完善等矛盾短板,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的科技力量实现体系聚优,汇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能力,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

优化定位布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着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围绕国家未来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打破旧的科研格局,重塑新型科研体系,注重从顶层设计上通盘考量,统筹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军队与社会各方力量,抓紧健全统一领导、军地协调的战略管理体系,健全系统完善、衔接配套的政策制度体系,完善国家主导、需求牵引的高效运行体系,健全科学统筹、协同攻关的组织实施体系,形成体现国家意志、完成国家使命的强大合力。

保持战略主动。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特别是集中涌现的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超乎想象的速度和冲击力重塑全球政治经济力量格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瞄准未来竞争优势,在若干重要领域加强预置部署,有效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系统攻关解难题的良好态势,破解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项目背后的科学问题,应对科技领域重大风险挑战。

完善评价制度。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才能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要尽快分领域、分类别完善客观指标的精细化评价标准,突出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和贡献率。建立实施“科技成果预先登记+责任评审专家”制度,开展领域内小同行评价,取代临时抽组的大同行评价。对评审专家的评价结论进行过程管控和追踪问责,强化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时间可追溯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类目录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