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 助科技成果转化条条大路通市场

是怕国有资产流失追责,还是因为国资管理程序复杂而不愿转、不敢转?……近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瞄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上的堵点和难点,实施6项行动、18项任务,从科技成果“三权下放”到“赋权改革”,助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条条大路通市场。

转化才有创新价值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是科技成果的“发源地”,每年来自上海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正在不断扩大。2023年,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超过180亿元,同比增长26.6%;以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超过5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特别是,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制度取得制度性突破,2023年本市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7.18亿元,同比增长77.5%。例如,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生态的构建,瑞金医院与中科院艾普强公司联合研发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系统;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影医疗共同打造国际顶尖先进影像研究中心并开创国产AI大放设备从研发到量产的路径;在重大疾病细胞治疗领域,与复星凯特合作,牵头中国首个淋巴瘤CAR-T注册多中心临床研究,完成中国首例商业化CAR-T患者的治疗。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新三年的行动方案,将着力推动重点领域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做到应转尽转。同时,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成果转化、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资本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质量的成果转化载体等。例如,实施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计划、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计划,支持本市国有企业开展事前约定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等。

与此同时,加速资本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功能,联动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成果转化基金;开发精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产品等等。计划到2027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科研事业单位累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达到10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企业超过2000家。

“赋权改革”守护科研人

今年7月底,上海交通大学将两项专利100%“赋权”给该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庆文,他将此全部作价出资入股其新创立的上海领谱科技有限公司。至此,上海交大教师以“完全赋权”模式创立的企业已超百家。

所谓“完全赋权”,就是将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全部赋予创业教师。2020年上海交大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单位,开始批量探索以“完全赋权”模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试点至今,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突破40亿元,是2017年至2019年合同总金额的6倍。同时,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于去年11月正式启动,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截至目前,完成或正在推进的赋权成果98项,转化金额近8.7亿元,推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合规整改的公司50家。

那么,科研成果转化中科研人员对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有后顾之忧,如何解决?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率先探索建立了交大内部尽职免责和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学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人员放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许文平告诉记者,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人员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按照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制度开展转化活动,没有谋取非法利益的,视为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成果转化参与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在其行为发生时未能预见到可能会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不良影响或其他不利后果,但符合免责情形的不予追究其过错责任。

在本次《行动方案》中,就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鼓励通过“赋予所有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允许对科研人员过往创业行为进行合规整改。同时,实施技术转移伙伴赋能行动,大力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加速打造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引导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研投融合”“服投联动”“债股转换”等模式创新,推动形成技术经理人培育、加速技术交易的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用专业的技术交易守护科技人员专业成果的市场转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分类目录屋